我們繼續從產出端來認識和考察企業。說說企業的回報問題。
經常聽到有說法——企業的價值在于創造回報。我前面卻說企業的價值在于提供產品,尤其是優質和偉大的產品。兩者有沖突嗎?相互是什么關系?
在我看來,企業的產品級別和企業的回報高低之間,是高度正相關的關系。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所謂企業的回報,就是對企業具體投入要素的回報,可稱之為內部回報。具體投入要素包括股東和債權人等資本要素,也包括員工等非資本要素。而企業的產品,是企業對整體社會資源的回報,可以稱之為外部回報。
任何一家企業,它的內部回報和外部回報應該是一致的。長期看,企業將外部回報真正做好了,內部回報就會隨之而來。內部回報與外部回報之間互為結果,單獨追求外部回報或者內部回報,都不可取。
現實世界中,企業的產品級別和回報高低之間,也就是外部回報和內部回報之間,有四種組合:
第一種組合,是企業的產品級別低,回報水平也低。即外部回報和內部回報都差,這容易理解。企業提供前述第一、第二級別的低級產品,將在市場競爭中難以存活,存活下來也是茍延殘喘,不可能給員工、股東、債權人等要素提供者帶來回報。
第二種組合,是企業的產品級別低,回報水平卻高。即外部回報低,內部回報高。這一狀態我們以前見過很多,現在身邊還不少。一種情況是短缺經濟時代,市場上啥都缺,產品都供不應求,生產出來就不愁賣,很一般的產品,也回報不錯。但現在進入到過剩經濟時代,這種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另一種情況,是由壟斷所造成,譬如在個別領域的壟斷型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不咋樣,但資本、員工回報卻很好。壟斷給了他們超額回報。
但很顯然,兩種劣質優價、平質高價的狀態都不可持續,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終會有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企業,要為社會提供第三、第四級別的高級產品。這些企業會解決短缺,打破壟斷,奪走短缺環境或壟斷環境中的高利潤。也就是競爭的力量。
第三種組合,是企業的產品級別高,但回報水平很低。即外部回報高,內部回報低。市場不愿意為這樣的產品買單。
我們經常遇到一些企業,創業者很用心,很辛苦,做出的產品品質也不錯,但市場不認可,股東、員工沒有回報。實際上他的產品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優質產品。市場不認可的產品,要么產品成本太高,性價比低;要么滿足的只是經營者心目中的需求,而非市場實際需求。
還有一種情況,也是高外部回報、低內部回報。經濟學中有個所謂“外部性”的概念。比如鐵路等公共設施,投資巨大,直接回報有限,但對于社會卻非常重要。這樣的產品是所謂公共產品,不適合企業來提供,應該由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提供。
第四種組合,是企業的產品級別和回報水平都高,企業提供優質產品,優質產品給企業帶來優異的甚至遠在行業平均水平之上的超額回報。這就是企業要追求的理想狀態。
長期看,在競爭態勢下,企業的產品與回報之間,最終會趨向與一致,即要么是“高外部回報+高內部回報”,要么是“低外部回報+低內部回報”。
基于前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關于企業的第二個定律及其推論:外部回報(產品)=內部回報,產品級別=回報水平,優質產品=優異回報。
企業的產品和回報不是靜態的、既定的,而競爭狀態下的動態結果,隨時都可能被其他市場參與者所改變。我們要研究企業,認識產品,理解回報,離不開對競爭的把握。
九鼎投資長期以來研究企業和投資企業,幾年前內部總結了一個關于企業的基本公式:超額回報=競爭優勢,而且這個公式是恒等、可逆的。為了強調其重要性,我們內部甚至稱之為“投資的牛頓定律”。所有做投資的人必須深入理解這一定律。
這一定律揭示出,任何企業如果體現出對于資本投入的超額回報,說明其一定具備競爭優勢。反之,如果企業有競爭優勢,則必然帶來超額回報。如果我們觀察到企業有超額回報,但沒有可以驗證的競爭優勢,則說明其超額回報要么不真實,要么不可持續。
顯然,企業的競爭優勢有無,和回報水平高低之間,也可以進行兩兩組合,得到四種狀態。最終動態演變的結果就會是,要么“有競爭優勢+高企業回報”,要么“無競爭優勢+低企業回報”。
根據前面我們對于企業產品級別和回報水平的理解,企業產品級別和回報水平之間,是高度正相關的關系。而我們又得到企業回報水平與企業競爭能力之間,也是高度正相關關系。那么,我們就可以推論,企業的產品級別和企業競爭能力之間,也是高度正相關關系。
事實上,我們判斷企業是否有競爭優勢,通常會從其產品的品質、成本、品牌、客戶、渠道、特許經營權、特殊原材料等,以及特定商業模式、獨有經營效率、資本便捷性等等著手。所有這些形成競爭優勢的因素,都必須和企業特定的產品結合,都必須通過企業特殊的產品來體現。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關于企業的第三個定律及其推論:競爭能力=產品價值,競爭優勢=優質產品。
現在,我們將前述關于企業的幾個定律加以綜合,就可以得出關于企業的基本理論:
企業價值=產品級別=競爭能力=回報水平
在這一基本理論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到關于企業最重要的結論:
優秀企業=優質產品=競爭優勢=優異回報
如果說經營和投資企業必須遵循一些基本規律,那么上述公式就揭示了相關基本規律。我們說企業經營者要“不忘初心”,那么,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產品,獲取競爭優勢,實現優異回報,這就是企業經營者的“初心”。我們所有企業,都必須追求這個東西,百折不撓,至死不渝。
我們從產出端研究了企業。但要進一步深刻理解企業,只看產出端顯然不夠,還需要研究企業的投入端。尤其是要研究資本和企業家這兩大特殊的投入品。
企業組建成立、運行發展,需要各項投入。員工、設備、廠房、技術、專利、渠道、品牌等,都是企業的投入端要素。
上述各要素,是其外在的物理形態。其最終來源性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直接與人相關的要素,或稱非人力資本,我們也經常簡稱為資本。另一類是直接與人相關的要素,或稱為人力資本,我們也經常簡稱為勞動。
有些要素可以直接區分是勞動還是資本,比如員工和廠房。有些要素兼有勞動和資本的性質,比如技術,既可以體現在專門的設備上,這就是資本;也可以體現在企業特定的技術人員身上,這就是勞動。
任何企業都是勞動和資本的結合,或者說人的因素和資本的因素的結合。我們前面說企業在產出端必須要有優質產品,要有競爭優勢,要有優異回報,而這一切的真正來源,正是企業在勞動和資本這兩大要素方面的特點與區別。
那么,形成企業的兩大要素——勞動和資本,各自有什么特點?具體是什么關系?
由于勞動和資本都是企業的投入品,都需要得到回報和補償,否則就無以為繼。我們可以通過對這兩大要素的回報分配問題,來探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在歷史進程中,對于人類活動成果的分配,最終出現一個基本現象:長期看,總是資本分得多一點,勞動分得少一點。資本占據了分配的主導地位,勞動只處于從屬地位。長期演變的結果,簡要言之就是——資本雇傭勞動,勞動服務資本。
舉個體現這一狀況的常見例子。我們做企業、做投資經常要分析企業的財務報表,大家都知道,在反映企業所有權屬的資產負債表中,有所有者權益這一項,代表的是股東權益。也有各類負債科目,代表的是債權人權益。但沒有一個報表科目代表的是員工權益和勞動價值。股東雇傭員工,現代企業以股東價值為中心,體現在社會方方面面,肯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當然也有個別特殊的企業,勞動價值過于獨特,體現為勞動雇傭資本,員工雇傭股東。比如足球俱樂部,西班牙巴塞羅那足球俱樂部實現的經營收入,絕大多數、有時候甚至超過100%都要分配給員工,就是梅西們,俱樂部的股東幾乎賺不了錢,股東變成給員工打工的。不過這類企業寥寥無幾,絕大部分企業還是股東雇傭員工。
現代經濟學中有所謂企業理論。企業理論中將資本尤其是權益性資本定義為是剩余索取權,要從企業收益中扣除勞動成本、原材料成本、制造費用、稅收費用等等以后才能夠實現,而且有很大不確定性。但從社會整體看這個“剩余性”的權利還是分得最多。
為什么資本的分配能力會強于勞動?我給出解答如下:勞動的本質是個體意義上的人。人的特點,首先是獨特性和創造性。人與人之間生理條件、心理狀態、能力素質各不相同,人的最大價值就在于有獨特的創造力。個人的勞動是與每一個具體人相關的,各自獨立,勞動成果各有所屬,價值不一,不好統一計量和簡單加總。
人的第二個也是極為關鍵的特點,是生命有限性,有生命周期的限制。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的物理生命一旦結束,這個人的勞動價值、創造力就沒有了,它不可積累和傳承。再厲害的人,一旦死了,附著在他/她身上的勞動就不復存在。
資本也是勞動創造出來的,但特性與勞動完全不同。資本無聲無息,沒有思想,沒有創造性。但可以計量,易于定價和交換。更為重要的是,資本的生命是無限的,可以傳承。即使一個人死了,勞動消失了,但他創造和積累的有形財富和無形財富,也就是資本,還是可以傳承下去,這正是資本厲害之處。
我這樣理解,資本就是人類世代勞動所創造財富的積累,是群體性、累積后的勞動。而勞動則是個體性、待積累的資本。
面對社會財富的分配,勞動和資本PK,短期來看誰占上風還說不準。但長期看,就變成當期少數個體勞動和歷史累計的龐大群體勞動進行PK,孰強孰弱,答案立現。這就是長久以來普遍存在資本雇傭勞動、而不是勞動雇傭資本的奧秘。
作為歷史上的客觀現象,我們對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沒必要做意識形態上的價值判斷。但人類又怎么繞得開呢?人類社會意識形態領域最關鍵問題,就是關于分配的問題。由于這個問題太重要了,其解決方案,直接影響、改變了現代和當代的人類歷史。
一兩百年前,在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時代,資本雇傭勞動、乃至資本剝削勞動導致了高度激化的社會矛盾。但憑什么必然是這樣,這公平嗎?可持續嗎?當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給出了解決這一最重大社會問題的新方案——共產主義運動,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去剝奪資本的分配權。經過一百多年來全球范圍內的大規模社會運動,并經歷了若干次大規模戰爭,到了二戰結束時,社會財富的整體分配結果出現了顯著變化——勞動和資本的分配能力大致均等。但付出的代價也極為慘痛,不堪回首。
從馬克思生活的時代以來,尤其到了二戰之后,一系列重大的社會改良行動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得到或多或少的實施,比如公有制、國家資本主義、福利型社會、稅收和慈善等二次分配機制、企業股份制度、知識產權制度,等等,人類著力降低分配中的不公平程度。
但最新的結果卻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法國社會學家托馬斯·皮凱蒂結合大量數據實證分析后,做出判斷:美國、歐洲、日本等最發達國家,目前的財富分配結構又回到了一戰前的水平,資本的分配結果遠高于勞動,只不過新世紀里資本的擁有者發生了變化,一百年前主要是土地房產等財富所有者,現在則是大型、新興企業的所有者和重大商業、技術的創造者。相關內容在其最近風靡一時的經濟學著作《21世紀資本論》有詳實表述。
其實,只要資本和勞動的本質性區別沒有改變,資本分配強過勞動就是必然結果。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配問題,盡管還沒有找到終極的理想答案,但現代文明社會應該不再需要用馬克思時代的革命運動或民族戰爭方案來解決。
回到企業微觀的經營實踐,大家需要認識到:一是每個企業的資本和勞動都是相互依存的契約合作關系,哪一方都不能偏廢。二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勞動和資本都可以進行高效的市場定價、相互交易,資本本身也面臨供求關系及內部競爭的影響,對于企業個體來說偶爾還會面臨資本過剩的有利情況。三是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任何獨特的勞動都可以快速資本化,既包括技術發明能力如知識產權,也包括企業的經營能力即企業家的價值。
由于資本是一種群體性、積累后的勞動,與個體性、待積累的勞動相比具有分配上的壓倒性優勢,資本也就可以通過市場原則去交換到大量現實的優質勞動,甚至是獨特的技術性勞動和經營性勞動。而獨特性的勞動正是產品、企業差異化的最大來源。因此,能否擁有大額、穩定、回報要求合理的資本,也就是優質的資本,成為現代企業取得競爭優勢和持續成功的重要來源。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關于企業的又一個定律和推論:企業的投入要素=勞動+資本,優質的資本=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之一。
由此,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么優秀企業一定要和資本市場結合,一定要去上市。進入資本市場有助于企業獲取優質的資本,可以形成競爭優勢,并藉此提升產品級別,最終獲取長期的優異回報。
資本雇傭勞動,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形成的結果。但這并不是兩者關系的全部。
現代社會中“資本永不眠”。其實資本本身沒有生命,資本的生命力是人為賦予的,是資本背后的操作者“永不眠”。資本必須被一種富有生命力的特殊勞動所支配和操作。
在企業的全部投入要素中,有一種勞動,是可以支配其他勞動和資本的特殊勞動,這就是企業家。企業家通常指實業領域的企業家。金融家、投資家則是經營金融類、投資型企業的企業家。
企業家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就是配置資源、經營企業。進一步細化,就是要主動支配和操作資源,包括勞動、資本及其各類具體形態在內的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去創造產品、應對競爭、產生回報。
企業有差異,有不同級別,這到底是什么決定的?前面我們說,這是產品決定的。而產品的差異和級別又是誰來決定?最終決定產品差異和級別的,其實就是企業航船的掌舵者——企業家。企業家的差異決定了企業和產品的差異,企業家的級別決定了企業和產品的級別。企業家的獨特性和差異化,決定了企業和產品的獨特性和差異化。
一家企業,在創建之初,基于其資源要素、競爭態勢、時代背景,其理論邊界就已基本確定。但在其既定的理論邊界條件下,企業的現實邊界最終發展成什么樣,取決于企業家。
企業家的責任,就是不斷把自己企業的現實邊界最大化,最大限度靠近可能的理論邊界。優秀的企業家可以做到這一點,比如喬布斯,他將蘋果公司推向了理論邊界的最大值,也就是所在行業的邊界。卓越的企業家甚至有可能突破既定的邊界,通過重大的突破創新去不斷獲取新資源,締造新事業,開創新天地。
企業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某某家……,這是一組很有意思的中文詞匯,界定和描述那些以企業、以政治、以戰爭、以文學、以某某領域或職業為家的人。企業家通常都有“兩個家”,一個事自己個人的家,承擔著家庭責任與義務。同時還以企業為家,與組成企業的其他要素一起組成了另外一個意義上的家庭,承擔著社會責任與義務。有時候這兩個家之間還有沖突,優秀的企業家們通常優先考慮的是第二個家。
在企業家庭中,資本和其他勞動要素從某種意義上都是可以被更替的,但企業家不能更替,更替企業家后的企業,已經不再是原來的企業。企業家和其他“某某家”一樣,都是整個社會、一個時代最稀缺的資源。
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得到關于企業的再一個重要推論:優秀企業家=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之二。
我們據此可以得到關于企業第二個基本定律及其推論:企業=勞動+資本,優秀企業=優秀企業家+優質的資本。增加前面的研究結論:
優秀企業=優質產品=競爭優勢=優異回報,優秀企業=優秀企業家+優質的資本。
優秀企業=優質產品=競爭優勢=優異回報,優秀企業=優秀企業家+優質的資本。
優秀企業=優質產品=競爭優勢=優異回報,優秀企業=優秀企業家+優質的資本。
最重要的事情要講三遍。上述兩個公式就是我理解的關于企業最重要的結論。
最后,我講講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決定了企業產品的差異,決定了企業配置資源的效率,并最終決定了企業的生命和價值。
企業是一個組織生命體,企業家就是代表其生命的靈魂。企業和任何生命體一樣,必須有兩個基本追求:
第一追求,是要持續活著。生命的本質就是要活下去。企業不能干著干著就干沒了,要盡最大可能長期存續。
第二追求,是要活得像樣。生命之所可貴,就在于不可能永遠活下去,最終會走向死亡。既然生命最終是有限的,就要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內盡可能綻放精彩,彰顯價值。
對于這兩種追求,我用兩個漢語中的“SHANG”來表達。一個是“殤”,早死的意思。包括企業在內的所有生命體,都要盡量避免和對抗“殤”,不能中途夭折。
另一個是“熵”,描述系統的無序程度。任何一個系統在沒有外部能量注入的情況下,最終的結局就是“熵增”,無序程度不斷增加直至死亡。包括企業在內的所有生命體,都還要盡量避免和對抗“熵”,要不斷創新突破,為社會奉獻優質的產出和產品,幫助整體的人類社會實現“熵減”。
在我看來,萬商之道,就在這“殤”、“熵”二字。
在上述認識的基礎上,我這樣認識所謂的企業家精神,這個充分詮釋企業家價值的精神。
企業家精神,必然就是盡力活下去的精神,是和競爭對手戰斗到底的精神,是永不言敗、不死不休、至死方休的精神。
企業家精神,應該還是活得像人樣的精神,是為社會奉獻最大財富的精神,是不斷創新、追求卓越、永不滿足的精神。
真正的企業家精神,既是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現實主義,更是追求完美、超越生命的理想主義。也就是在這個缺乏英雄的時代中的英雄主義。
以上是我關于企業和企業家的一些觀點,分享給致力于成為優秀企業家、投資家的同仁。
謝謝大家。